巴宜区政府网站 | 2025-09-08 | 来源:网信巴宜区 | 【字体:大中小】 | 【打印文本】 | 分享到: |
近年来,巴宜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五个一”工作思路,推动联系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成为了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品牌。2024年,在自治区、林芝市人大的大力支持下,巴宜区人大常委会顺利挂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林芝市首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
一、锚定“一个目标”: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立法实践。基层立法联系点是民主工程、民心工程,特别是“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创建,搭建起最高立法殿堂与基层群众的“直通车”,区人大常委会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方面,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中央、区党委、市委和区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巴宜区人大“134”工作思路,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实地考察等形式深入思考和研究,最终将“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确立为联系点的根本目标。另一方面,理清思路、完善措施。通过完善制度、建强队伍、拓展阵地、夯实支撑等措施,努力将基层立法联系点打造成汇聚民智的“直通车”、法治宣传的“主阵地”、基层治理的“助推器”,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立法实践中贡献巴宜智慧。
二、完善“一套制度”:构建规范高效的工作运行体系。区人大创新开展“四个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了常委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人大代表履职管理办法等制度,为基层立法联系点机制建设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并明确了意见征集、采纳反馈、代表联络等方面的要求。围绕构建规范高效的工作运行体系。一是建强组织架构,建立了由区人大主导,法工委负责,各工委、办公室协同,立法专家、联络员、信息员、人大代表配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抓好建章立制,制定了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则、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奖励办法及活动室规章5项制度,明确任务和责任分工,确保有章可循、有序开展。实行立法建议采纳激励机制,对联系单位、个人提出立法建议的采纳情况及时反馈,并通报表扬、以资鼓励,激发公众参与立法工作的热情。三是规范闭环流程,建立覆盖“信息发布、意见征集、整理归纳、研究论证、及时反馈、成果运用”的全链条、标准化工作流程,特别是建立了“三级审核”制度,对收集的建议先由信息员整理、再经专业律师把关、最后报立法专家论证,确保了建议质量。
三、建强“一支队伍”:打造专兼结合的立法参与力量。区人大统筹资源、突出优势,整合司法、法院等专业法律人才5人成立立法顾问团队,组建联络员、信息员63人,四级人大代表448人为主的立法征询队伍,根植于全区8万各族群众的坚实土壤,形成了点、线、面联动的社情民意收集格局。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在建议征询中拓展立法顾问团队的“深度”和基层群众的“广度”,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等24部法律法规,先后共组织律师50余人次、人大代表100余人次,信息员、联络员及基层群众500余人次参与立法征询,征集立法建议44条,有效推动“民言民语”向“法言法语”转化。沿河社区人大代表白珍通过提交代表建议的方式,针对《林芝市森林草原防火条例》提出的2条修订建议均被采纳。
二是参与基层治理。主动融入法治巴宜建设大局,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0件,调解成功率达89%,其中人大代表乔次仁、更宗的“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矛盾纠纷94件。积极反映和解决污水管道改造、停车难等社情民意80余件,推动民生问题通过立法建议渠道得到解决。百巴镇人大代表索朗扎西通过“五联”发展模式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其工作方法被自治区人大采用推广。
三是提升素质能力。坚持“培训赋能”与“实践锻炼”并重,组织人大代表、联络员、信息员举办了4期业务专题培训班,通过集中授课、座谈研讨和现场考察等形式,提升了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赴四川省四市八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考察学习,成都市双流区、雅安市、广汉市三星堆等3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典型经验做法,对启发联系点功能拓展、形式创新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拓展“一片阵地”:构筑交织融合的群众参与网络。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与“家”“站”等民意表达平台有机结合,构建了由联系点办公室、9个乡镇(街道)“人大代表之家”、16个村(居)“代表联络站”、19个立法联系单位组成的四级“神经网络”,推动阵地从“固定场所”向“群众身边”延伸,实现了意见征集与普法宣传、法律监督等交织融合。
一是固定场所规范化。“家站点”联合共建,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法律资料和意见征集箱,形成标识统一、设施完善、功能明确的阵地矩阵,并依托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系单位等场所开展立法意见征集工作,使办公场所成为“看得见的法治课堂”。争取52万元提升改造4个“人大代表之家”、新建4个“代表联络站”,进一步拓展阵地触角;解决3万元在布久乡珠曲登村打造“法治小院”和“徙木亭”,觉木街道人大工委协调资金7万余元在林升花园建设“民意连心亭”,将法治元素融入景观设计,群众在休憩时即可潜移默化学习法律知识。
二是普法工作常态化。主动唱好普法宣传“重头戏”,落实宪法及普法清单法治宣传任务,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2人次,并组织宪法宣誓;以法律讲座、“送法上门”等形式,宣讲《民法典》《代表法》以及耕地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在全社会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针对《特种设备安全法》《预算法〈一法一条例〉》《消防法〈一法一条例〉》等法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5次,形成报告5个,提出建议28条、办理完成19条;围绕民宿立法、尼洋河流域保护等方面开展立法调研,梳理巴宜区施政经验形成“法言法语”,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落实自治区人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审查规范性文件2份,确保规范性文件有件必审、有备必查、有错必纠。百巴镇人大代表普布次仁“普法先行”,通过“院外土地拆违治乱、院内土地统标清理、统筹发展经济种植”三项措施,释放土地25亩,为农牧区拓展了发展空间,激活了发展动能。
三是活动形式多样化。推动阵地建设与代表履职深度融合,以人大代表“六个一”履职工作品牌创建为契机,组织代表依托“家站点”学习培训、普法宣传、化解矛盾纠纷。组织12名各级人大代表集中接待选民3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和相关诉求31条,已办结9条。梳理19条建议提交区三届人大七次会议,围绕民族团结进企业、进社区等方面开展专题调研9次,集中视察改革开放先行重大项目,形成报告11个,提出建议82条、已办结41条,实现了“大门常开、站点常用、代表常在、实事常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常态。
五、夯实“一个支撑”:强化数智赋能与保障机制。从组织、技术、经费等方面构建全方位支撑体系,为联系点高效运行提供坚实保障。一是组织保障到位。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及时向区委汇报日常工作动态,争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指导联系点具体工作;联系单位及各乡镇(街道)人大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协同作战。二是经费保障到位。高效使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每年拨付的2万元专项活动经费,统筹解决场地建设、设备购置、活动开展、人员培训等必要支出,确保了工作持续运行。三是技术保障到位。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辅助意见收集、分类和管理,开发立法征询app,设置二维码“法晓林”,实现立法建议“一键报送”,提升工作质效。
“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既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使命与责任。下一步,区人大常委会将切实建好、管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让巴宜成为讲好新时代人大故事、新时代法治故事的新平台、新窗口,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雪域高原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黄晓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导航:
工信部备案:藏ICP备11000170号-3
藏公网安备 54262102000040号网站标识码:5426210001